2009年,禹智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航空航天工程与科学系深造,并在5年后取得博士学位。
谈起在海外求学期间最难忘的科研经历,就不得不提2011年博士阶段,禹智斌作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初鑫钊教授激光雷达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美国南极麦克默多科考站 (南纬77.8°,东经166.7°) 进行为期一年的临近空间激光雷达观测和实验。这次经历让禹智斌成为近30年来首位在美国麦克默多科考站越冬的科学家,他也不负众望地出色完成了南极高纬gap地区 (介于极点和南极圈之间) 临近空间的首次激光雷达观测任务。在初鑫钊教授带领下,禹智斌和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学发现,包括金属铁原子层能延伸到155公里高空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以及首次完成从30公里至155公里之间的中性大气温度的连续测量和大气重力波的连续追踪,该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通过这次观测,禹智斌和团队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热层-电离层铁元素动力学-化学耦合理论模型,首次成功模拟了南极激光雷达的观测,并对全球热层的金属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阐述。这些成果获得美国CEDAR (Coupling, Energetics, Dynamics of Atmospheric Regions) 学术会议论文一等奖,为该领域的长足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南极冬季的严酷环境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禹智斌学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科研热情,并在生活中找到了适应之道。同时,南极的壮丽景色和极端环境,让禹智斌对自然界的伟大和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他对科研数据的严谨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客观分析上,也融入他对环境保护的深切责任感和实际行动中。“南极科考之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担当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对科学探索的一份执着追求和热爱。这段经历,无疑对我个人的科研道路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冬期间的孤独感让他更加珍惜与同事们的相互支持,禹智斌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并肩作战,他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合作在破解科学难题、推动科学进步中的不可或缺性。“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共同克服困难,这种团结精神令人难忘。